位置:首页>> 语文>> 课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发布时间:2022-05-31 05:38:36 

标签:

课文《第一朵杏花》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前言】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课文《只有一个儿子》出自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在一块石头上歇着。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
  • 课文《看花灯》出自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元宵夜,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纸糊的金鱼吐泡泡,纱做的猴子眨眼睛。走马灯里猫追鼠
  • 课文《我读对联识汉字》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zǔguóqiánchéngměi 祖 国 前 程 美rénmín x
  • 课文《幸福是什么》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他们彼此很要好,常常从村子里把羊群赶到很远的树林里去。
  • 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
  • 课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改良的水稻,
  • 课文《虎门销烟》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
  • 课文《鲸》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
  • 课文《小彩笔》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小彩笔,我爱你。我用蓝色画天空,我用红色画国旗,我用黄色画高楼,我用绿色画草地
  • 课文《落花生》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
  • 课文《北京的色彩》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在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
  • 课文《端午的鸭蛋》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
  • 课文《三个和尚》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寺庙。他勤快地挑水,缸里的水满了,
  • 课文《三峡之秋》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
  • 课文《木禾米竹》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在按笔画记字的基础上,利用“木禾米”3个字是形近字的特点,采用在“木
  • 课文《镜泊湖奇观》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
  • 课文《下雪的声音》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你听过雷声、雨声,你听过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
  • 课文《采蘑菇》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采、草、地”三个生字。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
  • 课文《ao ou iu》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一、教材简说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o、ou、iu及它们的
  • 课文《地球的清洁工》出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动物环境保护局要招收一批清洁工。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动物争先恐后跑来报名。主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杭州市萧山区提供:官网建设,代码优化,搜索引擎排名推广  大庆潜油电泵公司  淮北深创照明有限公司  龙岩德祥家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