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课文>>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发布时间:2022-09-18 23:27:47 

标签:

课文《卢沟桥的狮子》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前言】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应准备课文挂图,或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和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同时,有条件的,可以布置学生观察当地的石狮子,看看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揭示课题后,可跟学生聊一聊,谈谈各自对卢沟桥的了解。让学生带着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来学习课文。然后,指导看图,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3.可围绕思考·练习2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重点探究。让学生阅读此段课文,思索:“课文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藏”、“按”,把几种形态的狮子概括地说一说。还要结合“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自读中想象,在引读中想象,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具体表达出来。如,“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水声淙淙,好像美妙的音乐,小狮子陶醉了。”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可先让学生看看第二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明白还有好多狮子的形态课文没有写出来。再引导学生看两幅小图,想想这两幅小图上的狮子有什么特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找一找。引导学生试着用“……有的……好像……”表达出来。如,(1)有的大狮子笑得咧开大嘴,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小狮子也笑得那么开心,大概是受到母亲笑声的感染吧!(2)有的大狮子把两只小狮子搂在怀里,好像是太用力了,小狮子疼得直叫唤。最后,要鼓励、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外、插图外的狮子的形态,如发怒的狮子、奔跑中的狮子、酣睡中的狮子,并用上述句式练习说话。可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4.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思想情感。第1—3自然段的朗读应体现欣赏、赞美的情感。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有历史的悲壮感。第2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可采用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和老师范读、引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让学生通过自读和听老师的范读,体会表达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藏”要读重音,“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要读得慢些、轻些,要体现出是在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转换成画面。
背诵第二自然段,可以先把整段话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这段话先总述“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再写狮子的大小,最后写其形状。接着反复读几遍,读熟了,按要点背一背,最后把整段话背下来。也可以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练习背诵。先摘录“真有意思”、“有大有小”、“形状”、“蹲坐”、“低着头”、“偎依”、“藏”、“按”等词语,然后看着这些重点词语试背原文,背不下去再看课文,再背,直到背熟为止。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要指导学生读准“联、侵、抗、概”等字的字音。“联、侵”是前鼻音;“抗”是后鼻音;“概”读gài,不读kài。要指导正确认识“概”的字形,最右边是“”,不是“无”。
本课生词教学,有的可联系已学课文,有的可结合插图,有的要联系上下文。“联拱石桥”可联系《赵州桥》一文,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各个石拱相互联接,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望柱”可引导学生看图,体会到“望柱”就是桥栏板之间的柱子。“歇后语”、“大概”、“形态各异”可结合上下文理解。“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语的谜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就是一句歇后语。“大概”,相当于很可能,是推测的语气。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课文《画鸡》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认字冠裁满将敢。
  • 课文《江上渔者》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教材简说】《江上渔者》是宋
  • 课文《爸爸回来了》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知道文中毛毛、亮亮、冬冬三位小朋友在爸爸回来后的不同表现
  • 课文《小兔还桃》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懂得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2、能说问话,学会使用“您、谢谢”等礼貌用语
  • 课文《美丽的愿望》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来了,我要送给人们淡淡的清香……绿色的小树
  • 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我们家里有一个男子汉,那是姐姐的孩子。姐姐生下他后,就和姐夫到安徽去了,
  • 课文《黄道婆》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 课文《锯是怎样发明的》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有一回,鲁班造一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就
  • 课文《我爱门前的小池塘》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我爱门前的小池塘》是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清新的
  • 课文《王二小》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看见
  • 课文《谚语三则》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谚语三则》设计整合三则谚语涉及的内容,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既满
  • 课文《神奇的塔》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神奇的塔》讲了一座“神奇的塔”。课文写了塔的特点和用途。星星和月亮从天
  • 课文《看月食》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黄昏的时候,我们听到广播:晚上有月食,八点十一分开始。奶奶笑着说:“现在叫月食,我们
  • 课文《少年王冕》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
  • 课文《升国旗》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wǔ xīnghóng qí五 星 红 旗,wǒmen deguó qí我 们
  • 课文《绿娃娃》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绿娃娃》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
  • 课文《小动物上体育》出自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前言】《小动物上体育》是北京课改教材第二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
  • 课文《小帆船》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读课文,了解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
  • 课文《黄山奇松》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
  • 课文《秋天的雨》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杭州市萧山区提供:官网建设,代码优化,搜索引擎排名推广  大庆潜油电泵公司  淮北深创照明有限公司  龙岩德祥家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