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发布时间:2022-11-22 10:48:23
课文《拿来主义》出自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7),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前言】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6*民6*dang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释义】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2)“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家相继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泛指文学艺术。
(5)指当时国民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6)指当时国民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
(7) “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
(8)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9)礼节。
(10)大方,气量宽宏。
(11)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12)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6*民6*dang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13)指体面。
(14)指实际事例。
(15)适合现时或表现现时;时髦。
(16)同“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
(17)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
(18)指懦弱无能、害怕借鉴、拒绝继承的逃避主义者。
(19)指文化中有用的精华部分。
(20)指文化中有益又有害的一类事物。
(21)指文化中有害的槽粕部分。后文的”烟灯“”姨太太“意同。
(22)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课文赏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jiang6*介6*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中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中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怎么后来又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了呢?这里有没有矛盾?我的看法是:没有矛盾,但有发展。
在很多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求冲破旧文化的桎梏向前迈进的时候,顽固派却涌出来大肆宣扬“国粹”的美妙,一定要大家仍唱老调子。本国独有的东西是否一定好?为什么都该保存,而且仍像神明一样向它膜拜?说是保存“国粹”,实际岂不是在反对革新,妄图保古、复古吗?当时的形势,保存了“国粹”,不抛弃了老调子,要保存我们的国家、人民便很难。而“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可见,鲁迅在当时条件下狠批“国粹”,是把它作为顽固派妄图复古,反对革新的一块重要招牌来打击的,它打击了“国粹”,也就是打击了反动复古势力。当时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击这种复古伎俩,复古势力。显然还没有到对遗产需要提出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时机。
须知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的话,乃是鲁迅对当时的青年们说的,他认为当时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暂时不能作文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不要与现实人生离开,应积极做点革新的事(参见《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当时的青年一般对遗产中的糟粕还缺乏辨别力,劝告他们少看或者竟不看,是出于一种爱护,使他们少受或不受毒害。鲁迅从未笼统地要求一切人都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恰恰相反,他多次慨叹过真正懂得遗产中的精华,正确理解遗产的作用的人太少了。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搜集整理了很多古籍;他还想亲自编写一部文学史,可惜未能实现。只要稍加分析,对照事实,就可知道他从批判“国粹”到后来的主张“首先拿来”,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当然,其间有发展。主要的危险已经不是复古或崇洋,一般青年已经逐渐长大,有一定辨别力了,创造革命的新文艺的需要更迫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的传入以及苏联在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方面的某些经验教训的介绍,所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鲁迅思想在这一问题上的发展,使得他的观点更加辩证、完整、深化。我觉得,写成于《拿来主义》之前一年的《关于翻译(上)》中间的这一段,透露了发展的重要消息:
但我们也不能决定苏联的大学院就“不会为帝国主义作家作选集”。这不但为物力所限,也为了要保护革命的婴儿,不能将滋养的,无益的,有害的食品都漫无区别的乱放在他前面。而且强壮,聪明起来,即使将鸦片或ma6*啡给他看,也没有什么大危险,但不消说,一面也必须有先觉者来指示,说吸了就会上瘾,而上瘾之后,就成一个废物,或者还是社会上的害虫。
鲁迅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指出这个著名的观点的:“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品就于读者愈无害。古典的,反动的,观念形态已经很不相同的作品,大抵即不能打动新的青年的心(但自然也要有正确的指示),倒反可以从中学学描写的本领,作者的努力。”时代不同了,新的青年长大了,要创造革命的新文艺又必须从旧文艺和外国作品中择取有益的东西,所以他就把他随着形势的改变和学习的深入而发展了的思想写在这篇《拿来主义》里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课文《称象》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
- 课文《这儿真好》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
- 课文《山城的雾》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山城,清晨的雾,真是无比奇幻——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太阳
- 课文《小熊开店》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小熊开了一个食品店,当上了经理。小熊请兔子当采购员。兔子想:“什么东西最受欢
- 课文《讲故事》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学习了本单元的几个故事,我们对什么是真、什么是伪、怎样辨别虚假、交什么样的朋友
- 课文《因为有了电》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自从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电就开始真正地为人类服务了。后来又有了电
- 课文《商鞅南门立木》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
- 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
- 课文《最好马上找到他》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学会读写生字12个,读准一个多音字“发”;读写“民警”等12个
- 课文《人生礼赞》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在世界这个辽阔的战场上,在人生这个壮丽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我们
- 课文《绿色的金鱼》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我
- 课文《采蘑菇的小姑娘》出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冈。她采的蘑
- 课文《烂漫的点地梅》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唐古拉山脉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素
- 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出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春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南方飞来。丹顶鹤有一身洁
- 课文《寻找幸运花瓣儿》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那天,你猛然间问我:丁香有几个花瓣儿?我怔在那儿,一时竟回答不上来。放
- 课文《奇妙的歌手》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小黄莺要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织一个合唱队。小黄莺飞到草丛里,听见蟋蟀在唱歌
- 课文《鲜花和星星》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
- 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使
- 课文《北京》出自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
-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