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0-23 18:43:15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瑶反。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故围荔浦、永安,劫知府杨惟执、指挥胡翰。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武反。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乃檄锡讨怀远。天大雨雪,无功而还。
怀远,古牂牁,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縻而已。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及是,师出无功。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而锡与诸将连破贼,斩其魁,怀远乃下。事皆具锡传。初议行师,锡以阳朔金宝岭贼近,欲先灭之。应聘曰:“君第往,吾自有处。”锡行数日,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不意袭杀其魁。比怀远克复,阳朔亦定,乃分遣诸将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讨洛容、上油、边山。五叛瑶悉平。神宗大悦,进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寻以忧归。八年起,改兵部,兼右佥都御史,仍抚广西。久之,引疾归。应聘在广西,奏复陈献章、王守仁祠。刘台谪戍浔州,为僦居供禀,殃复赙敛归其丧,像祀之。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归七月卒。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选自《明史·郭应聘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斩获七千有奇 奇:零数
B. 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 怙:依仗
C. 瑶慑兵威,愿服属 慑:威慑
D. 寻以忧归 忧:父母的丧事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应聘智勇兼备,精明干练的一组是( )
①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 ②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③应聘益调诸路兵,……以孤贼势 ④君第往,吾自有处
⑤为僦居供禀 ⑥与海瑞敦俭素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应聘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担任右副都御史时,先后平定了府江、怀远、古田、阳朔等地的瑶民叛乱,受到了神宗皇帝的褒奖。
B. 怀远地跨数州,环绕城郭四周的都是瑶民,嘉靖年间征伐就未能攻克。郭应聘派李锡出征,不料天空下起大雨和雪,军队无功而回。
C. 在第二次出征怀远时,郭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其不意袭击并杀死阳朔金宝岭乱贼的首领。等到怀远被攻克,阳朔也平定了。
D. 郭应聘在广西做官时,上奏请求恢复陈献章、王守仁的祠堂,还帮助被贬斥的刘台,为他租住房供应粮食,死后又出资收殓他,并送他的灵柩回故乡。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5分)
(2)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5
参考答案:
4、C(被震慑。)
5、B(2是张居正给郭应聘书信当中的话;5并不是郭应聘而是刘台的行为;6写郭应聘的简朴作风。)
6、A(古田地区是郭应聘迁官之前平定的地方。)
7、(10分)(1)马希武才进入他的治所。提议修筑城池,管理过于严峻,瑶民就叛乱了,马希武被杀。(“督”、“峻”、“见”的翻译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2)他在南京做官,与海瑞敦促节俭,士大夫不敢侈奢。(“敦”“俭素”“侈汰”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出京担任南宁知府。调任威茂兵备副使,转任广东参政。跟随提督吴桂芳平定李亚元,攻击叛贼的首领张韶南、黄仕良等人。调任广西按察使,历任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败古田的叛民,斩杀七千多人。此后,跟随巡抚殷正茂平定古田,再次升职晋级。
殷正茂调任总督,于是提拔郭应聘担任右副都御史接替他。府江瑶族反叛。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长达三百多里。诸寨瑶民夹江居住,倚仗险隘拦路打劫。成化、正德年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伐并平定了他们,现在他们围攻荔浦、永安,劫持知府杨惟执、指挥胡翰。事情传出,大学士张居正上奏寻求机会,修书给郭应聘说:“炎热荒凉、瘴气缭绕的地区,动员数万人,不适宜长期逗留,迅速攻破他们的巢穴,那么其余的叛贼就会吓破胆。”郭应聘调集土兵、汉兵六万人,命令总兵官李锡率领前去讨伐。没等出发,而怀远的瑶民已经杀害了知县马希武,发动叛乱。郭应聘与殷正茂商议先征讨府江,经过三个月才全部平定,于是指令李锡讨伐怀远地区。天空下起大雨和雪,李锡无功而回。
怀远即是古时的牂牁,地跨湖、贵靖、黎等州,环绕城郭四周的都是瑶民,国家编民又居住在他们的外围。嘉靖年间征伐怀远未能攻克,知县寄居在知府治所,遥遥显示一种管束罢了。古田被收复,瑶民慑于兵势表示愿意臣服,马希武才进入他的治所。提议修筑城池,督察过于严峻,瑶民就叛乱了,马希武被杀。到此,出师无功,郭应聘增调各路兵马,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等侗、僮地区,使叛贼成为孤立之势,李锡和诸将领们接连攻破叛贼的阵营,斩杀了他们的魁首,攻下怀远。事情详载于李锡传。开始商议出兵,李锡认为阳朔金宝岭的乱贼较近,想先消灭他们。郭应聘说:“你只管前去,我自有办法。”李锡出发后几天,郭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其不意袭击并杀死金宝岭乱贼的首领。等到怀远被攻克,阳朔也平定了,于是分路派遣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将领讨伐洛容、上油、边山。五股叛乱的瑶民全部平定。神宗很高兴,晋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原的地区。
万历二年,他被召见并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奔丧回乡。八年,他出任兵部职,兼任右佥都御史,仍然巡抚广西。此后很久,他称病回乡。郭应聘在广西时,上奏请求恢复陈献章、王守仁的祠堂。刘台被贬斥去戍守浔州,为他租住房供应食粮,死后又出资收殓他,将他的灵柩送归故乡,自己供奉他的像以示纪念。他在南京做官,与海瑞敦促节俭,士大夫不敢侈奢。他回乡七个月后去世。赠封为太子少保,谥号襄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战国策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
- 《元史·许楫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
- 文言文常用句式习惯句式知道他喜欢她,她就没完没了地耍性子,嫌他做的饭凉了热了咸了淡了,嫌他洗的衣服不干净,抱怨孩子的奶瓶有味了,那时他们有了
-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20XX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
-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
- 三国志【原文】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
- 高帝求贤诏《汉书》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①,伯者莫高于齐桓②
- 学好文言文三方法一文学好文言文三方法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高一语文学法:学好文言文三方法一、熟读成诵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 《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文言文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曩(昔)吴起 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
- 言行龟鉴原文: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
- 陈胜者阳城人也文言文同步练习题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
- 吴越备史原文: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父棱,两浙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副使。徽少强勇,不与诸弟类。尝于山庄构小茅斋,辄私署军州押衙,纪于栋。
- 郭琼,平州卢龙人。祖海,本州两冶使。父令奇,卢 * 使。琼少以勇力闻,事契丹,为蕃汉都指挥使。后唐天成中,挈其族来归,明宗以为亳州团练使,改刺
- 文言文三峡试题及答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 郑人买履文言文道理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下面是关于郑人买履文言文道理的内容,欢迎阅读!郑人买履作者:淮
- 浅谈在新课改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
-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 《战国策秦二宜阳未得》文言文《战国策秦二宜阳未得》作者:刘向宜阳末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
- 甘霖亭记 韩日缵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