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7:25:21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1]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不许。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晋时,吴人于江碛[2]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濬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舟行无碍。
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3],得五百匹,絷[4]其驹而出之。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船不能进,须臾zi6*焚尽。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
注释:[1]阨(è)陋:险隘的山谷。[2]江碛(qì):长江水浅有沙石处。[3]牝(pìn)马:母马。④絷(zhí):拴。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留下城邑留下:保留。
B. 江碛要害处要害:险要。
C.须臾断绝断绝:断开。
D. 循环不休循环:轮流。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吴王知将军且行
且兵事尚神密
B.吴王之初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巨木承其根
先帝不以臣卑鄙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
希望大王沿途经过城市都不要停留,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
B. 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
C. 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史思明的马见到了母马,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
D.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中来阻挡船舰通行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意见,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地方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B.周亚夫派遣轻骑兵断绝了吴、楚军队的后路。吴兵由于饥饿而撤退后,周亚夫再出动精兵大破敌军。
C. 吴王并没有同意桓将军的说法,而是假装让这个计谋得以实施,致使周亚夫这一战并没有获得成功。
D.李光弼的五百匹母马所生的小马全被拴在城内,母马想念孩子,因此不会被河对面的公马吸引而去。
12.在横线上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4分)
①关于官职变动,“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中的“拜”指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则表示。(2分)
②文中提到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其中“仁、智、信”和“”以及“” 被合称为儒家“五常”,指的是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2分)
参考答案
7.(5分)
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8.(3分)A 9.(3分)B 10.(3分)A 11.(3分)C
12.(4分)①(2分)授予官职降职②(2分)义礼
参考译文
(汉景帝时期,)吴、楚谋反,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攻打他们。出发后,来到霸上,赵涉拦住(周亚夫)进言说:“吴王知道将军将出征,一定(会)安排人员在殽、渑等狭隘的山道间(埋伏)。况且用兵打仗讲究出其不意,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地朝右进发,直接进入军械库,击响军鼓。诸侯们听到后(会)认为将军是从天而降的。”周亚夫按照他的意见,到洛阳(就)派(人)到殽、渑(等地山)间,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太尉在荥阳集合了各路军队,坚守不出。正遇到吴国攻击梁国很急迫。梁国求救,太尉坚守有利地形,想要把梁国舍弃给吴国,不肯去。梁王上书亲自求救,汉景帝派使者传诏救梁国。周亚夫也不接受诏令,(而是)派轻骑兵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吴兵想打仗打不成,(由于)饥饿而撤退,(这时)周亚夫(才)出动精兵,打败了吴、楚军队。
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少将桓将军劝吴王说:“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而是)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用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这样)即使没有入关,天下(也)可以到手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攻打城市,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迅速)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吴王的老将们都说:“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吴王没有同意(桓将军的意见)。假如这个计策能够实行,(或许)周亚夫(就)不会那样顺利地平定叛乱了。
晋朝时,吴人在长江中水浅有沙石的险要之处,用并起来的铁锁链来拦截对方的船只;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中来阻挡船舰(的通行)。王濬打造了数十只竹筏,让善于游水的士兵划着竹筏作先锋,遇到铁锥,铁锥就叉在竹筏上面(顺江漂流)而去;接着又准备很大的火把,淋上麻油,遇到铁链就点上火把来烧,片刻(就将铁链)烧断了,船舰(得以)通行无阻。
唐朝史思明有上等好马一千多匹,每天带到黄河南岸的沙洲上去洗澡,轮流不停。李光弼教(人)找寻军中的母马,得到五百匹,拴上它们所生的小马,把母马都牵出去。史思明的马见到了,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史思明生气了,想放出着火的小船烧毁浮桥。李光弼事先积藏上百尺的长竿,用巨大的木头抵住长竿的根部,用毛毡包裹着铁叉安置在竿头上,来挡住火船叉住它们。船不能向前漂流,片刻就自己烧光了。
冯先生说:岳飞论兵法说,(为将用兵)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我认为“智”尤其重要啊。愚蠢的碰到聪明的,聪明的胜;聪明的遇到更聪明的,更聪明的胜。因此有不战而取得胜利的,有百战百胜的;有用新的战法获得胜利的,更有仿效古人的兵法而获胜的。天时、地利、敌情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对敌作战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高考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一)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
- 君子行于道路【原文】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
- 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曹操征刘表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
- 晋书原文:卢钦,字子若,范阳涿人也。祖植,汉侍中。父毓,魏司空。世以儒业显。钦清淡有远识,笃志经史,举孝廉,不行,魏大将军曹爽辟为掾。爽弟尝
- 邵长蘅原文: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
- 《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
- 汤敦甫借钱文言文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①其
- 九牛坝观觝戏记文言文树庐叟负幽忧之疾于九牛坝茅斋之下。戊午闰月除日,有为角觝之戏者,踵门告曰:“其亦有以娱公?”叟笑而颔之。因设场于溪树之下
- 给季弟书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魏 禧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
- 陈谏议教子文言文翻译《陈谏议教子》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呢?它留给后人的启示又是什么呢?那就继续往下看看吧。陈谏议教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宋陈谏议家有
- 后汉书原文: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
- 文言文《东周欲为稻》译文及赏析【提要】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苏秦,尊称为苏子。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
-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原文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 苏轼原文:唐太宗既平海内,破灭突厥、高昌、吐谷浑等,且犹未厌,亲驾征辽东。当时大臣房、魏辈皆力争,不从,使无辜之民,身膏草野于万里之外。其后
-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父承翰,乾德初监察御史。开幼颖异,有胆勇。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八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
- 文言文考点备考:捕蛇者说考点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语文网提供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
-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
- 蔡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①者,邕闻火烈②之声,知其良木,因③请而裁④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⑤名⑥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
- 明史原文:刘炜,字有融,慈溪人。正统四年进士。授南京刑科给事中。副都御史周铨以私憾挞御史。诸御史范霖、杨永与尚褫等十人共劾铨,炜与同官卢祥等
- 贾谊[明]李贽①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