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5-09 11:45:51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年数岁,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
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人。迁兼中书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后琅铘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尝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南齐书·虞愿传》节选)
[注]丹朱:尧的儿子。尧认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议共欺为第三品 物议:众人的评论。
B.抗每饶借之 饶借:谦让。
C.虽数忤旨,而蒙赏赐 忤旨:违背皇帝的旨意。
D.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 将还:将要送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蒙赏赐,犹异余人 ②不敢言而敢怒
B.①袁粲在坐,为之失色 ②且为之奈何?
C.①清廉太守乃得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①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虞愿“为人耿介”和“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A.①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 ②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
B.①愿徐去无异容 ②愿更令远,乃不复归
C.①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 ②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
D.①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 ②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明帝为湘东王时,虞愿任湘东王国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与他有旧恩,因而受到重用。尽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让虞愿负责灾异预报。
B.虞愿虽因私人关系而得到皇帝的信用,但却敢于犯颜直谏。皇帝耗巨资建造寺院,他认为劳民伤财,罪孽比佛塔还高;皇帝爱好围棋他也当面指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C.虞愿在晋平郡任太守时敢于为民做主,并且仁爱廉洁,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称道;但作者同时也指出他不关心郡内的农业生产。
D.虞愿勤于吏治,对儒学也很有研究,因此皇帝很器重他,他还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立学堂教化百姓。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3分)
②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3分)
③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3分)
答案:
5.D(将还:把她送还)
6.B(A项的两个“而”均为转折连词,可是。 B项第一句的“为”是表原因的介词,因为;第二句的“为”是表对象的介词:对 。C项的两个“乃”均为副词,才 D项的两个“其”均为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
7.D(A项第二句不属于“为政” B项第二句只能表现虞愿仁慈 C项第二句属迷信说法,不足以表现虞愿为政清廉 D项第一句是虞愿当面指责皇帝笃好围棋,表现虞愿为人耿介;第二句通过旁人之眼看出虞愿无余财,表明虞愿清廉)
8.C(错在“他不关心郡内的农业生产”。原文“在郡不治生产”意为“虞愿在郡内不经营家产”生产,家庭谋生的产业)
9.(9分)①皇帝于是大怒,叫人把虞愿驱赶下殿。虞愿从容而去,神色不变。(“乃”、“驱”、“徐”,一处1分)(3分)②皇帝始终不醒悟,以为果真如此,喜好越来越深。(“不觉”、“信然”、“笃”,一处1分)(3分)③此郡承蒙虞公治理之后,善政仍然存在,遗风易于遵守,我几乎清净无事了。(“承”、“遗风”、“差得”:大体上能,差不多能,几乎能。一处1分)(3分)
参考译文: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庭院中的橘树冬天果实成熟了,子孙辈都争着来摘取。虞愿年仅数岁,却独独不来摘取,家里人对此都感到奇异。
元嘉末年,虞愿为国子生,后又迁任湘东王的常侍,转任浔阳王府墨曹参军。宋明帝即位后,认为虞对儒学和吏治都有研究,再加上在封国时的往日恩情,所以对虞愿待遇十分优厚。皇帝生性猜疑,星象天文的灾异变化,不相信太史,不听外面大臣奏告,命令灵台把观察星象的两个人交给虞愿,常年在内省当班,有灾异情况就预先禀告,以便检验审查。
皇帝用旧宅的地皮建造湘宫寺,费用极其奢侈。由于宋孝武帝的庄严刹有七层,皇帝要建造十层。十层太高难以建立,便分为两刹,各有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离任回京都,拜见皇帝,皇帝说:“你去了湘宫寺没有?我建造这座寺院,是一个大功德。”虞愿在一旁说:“陛下建造此寺,用的都是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老婆的钱,佛如果有知,就应当悲哭哀愍,罪孽和佛塔一样高,哪有什么功德?”尚书令袁粲当时也在座,听了这话大惊失色。皇帝于是大怒,叫人把虞愿驱赶下殿。虞愿从容而去,神色不变。因为有旧日的恩情,所以几天后就又被召进去了。
皇帝喜欢下围棋,但棋艺很笨拙,去棋格有七八道,人们评议时都虚称他为第三品,他曾与第一品王抗下围棋,按照棋品du6*博游戏。王抗经常让他,并说:“皇帝下的飞棋,我无法抵挡。”皇帝始终不醒悟,以为果真如此,喜好越来越深。虞愿又说:“尧曾经用围棋教他的不肖子丹朱,这不是人主所应喜好的东西。”虞愿虽然多次触犯皇帝的意旨,但蒙受的赏赐,还是超过其他人。后迁职兼任中书郎。
后出任晋平太守,在郡中不经营家产。前任官吏与一平民有纠葛,将他的儿媳妇抓去做人质。虞愿派人在半路上将她夺下并放回家。在郡中还设立学堂进行教育。郡中以前出产蚺蛇,蛇胆可以做药。有人赠送给虞愿一条蚺蛇,虞愿不忍心杀它,就把他放回二十里外的山中,过了一夜蛇又回到他的床下。又送到四十里外的山中,经过一个晚上,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虞愿又下令把它送得更远,这才没有再回来。评论的人都认为这是他的仁爱之心所致。海边有一块越王石,常年隐藏在云雾中,相传说:“清廉的太守来才看得见。”虞愿前往观看,越王石清澈没有隐蔽。后来琅铘人王秀之继任郡太守,在写给朝中士人的信中说:“此郡承蒙虞公治理之后,善政仍然存在,遗风易于遵守,我几乎清净无事了。”虞愿因母亲年老辞去官职,后来又被任命为后军将军。褚渊曾经去拜访虞愿,虞愿不在,只见他的卧床上积满了尘埃,堆有好几卷书籍。褚渊感叹说:“虞君清廉,到了这种地方。”他叫人为他扫地拂床,然后离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二世元年七月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 新唐书原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
- 清史稿原文:施世纶,字文贤,汉军镶黄旗人,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世纶廉惠勤民,州大治。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
- 世说新语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译文/翻译:徐孺子
- 《韩琦大度容人》【原文】 韩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③之,尤为宝玩
- 《王子猷居山阴》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 * 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
-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
- 萧何高中文言文翻译萧何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以
- 刘元卿原文: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
- 柳宗元原文: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县东
- 何福,凤阳人。洪武初,累功为金吾后卫指挥同知。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讨越州叛蛮阿资,破降之。择地立栅处其众,置宁越堡。遂平九名、九姓诸蛮。寻
-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
- 生无所息文言文翻译“生无所息”出自于《列子·天瑞》一文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列子·天瑞》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列子·天瑞》原文林类①
- 新唐书原文: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至德二载,攻贼崔乾祐于潼关,乾祐败,退保蒲
- 百家姓·戚文言文历史来源「戚」源出;一 ; 以邑名为氏。据《姓谱》所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食采邑于戚邑 ( 河南濮阳市 ) ,其后有戚氏。
- 清王夫原文: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
-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
-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 文言文《余靖传》阅读练习题余靖传 朱 熹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