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2-25 11:11:09 

标签: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4.下列与“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寡人之于国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乐毅之徒通其意。  D.人非生而知之者。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不同的是(  )。(3分)
A. 流离穷厄之时。  B. 虽其埋没而未出。
C. 已能常自发见。  D. 虽其怨家仇人。
6.下列与“斯文,金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参考答案
4.A  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含义,不译。 
5.C  自己放射出
6.D 判断句式。
7.
①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销蚀,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斯文,金玉也。判断句2分;见……于,表被动2分;宝:珍爱,1分。】
②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忽:看轻,2分;贵:看重2分,屈:受压抑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二: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B.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C.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D.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    累:株连  
3.下列句子中,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3分)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子美遭受排挤挫折时,文章却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3分)                 
(2)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
参考答案:
2.B(归:还给)
3.D  
4.D(“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  
5.(1)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忽、贵” 1分。“屈于今世犹若此”1分,“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1分。)
(2)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患:担忧。讽勉:规劝。(讽:劝勉)1分。近古:学习(接近)古文传统。(近:接近,学习)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却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后来,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勉励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任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接近他却感到和蔼可亲,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担任显要职位。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李吉甫,字弘宪,世为赵人。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练典故。昭德皇后崩,自天宝后中宫虚,恤礼废缺。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李泌、窦参器其
  • 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
  • 与荀彧追伤郭嘉书曹操傅子曰:太祖与荀彧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
  • 《瘗旅文》文言文及翻译《瘗旅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终于暴死异乡。
  • 汉高祖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汉高祖文言文翻译,一
  •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
  • 楚子发母【愿望呢】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②。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③”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
  • 荀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导语:学习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们的追求所在,那么先秦的荀子是如何“劝学”的呢?下面是《劝学》的翻译,欢迎参考!劝学先秦:
  • 《逍遥游》文言文翻译【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宋史许骧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
  • 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阳固,字敬安。性散傥,不拘小节。少任侠,好剑客,弗事生产。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遂博览篇籍,有文才。太和中,从大将军宋王刘
  • 张大复原文:兰之①味,非可逼②而取③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④,故称瑞⑤耳。体彩⑥,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⑦之
  • 孟母三迁原文文言文翻译导语: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孟母三迁原文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孟
  • 旧唐书《旧唐书•李揆传》原文: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 【作者小传】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
  •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
  • 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 范讽知开封范讽①知开封府日,有富民自陈:“为子娶妇已三日矣,禁中②有指挥令入见,今半月无消息、”讽日:“汝不妄乎?如实有兹事,可只在此等候也
  • 董源善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原文董源善(1)画,尤工(2)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3)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
  •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杭州市萧山区提供:官网建设,代码优化,搜索引擎排名推广  大庆潜油电泵公司  淮北深创照明有限公司  龙岩德祥家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