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若海,字东叟。未冠,游京师”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7-06 03:29:52
汪若海,字东叟。未冠,游京师。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立刻文成。时已割河北地。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毙。”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进其书,将用为参谋,遣如康王不果。京城失守,若海述麟为书以献。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①,请存赵氏。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请早即位,以图中兴。高宗立议,以张浚宣抚川陕,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若海辞。寻以迕执政夺籍。江夏军马李允文拥众数十万,跋扈不用朝命。若海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允文大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张用解甲效顺,惟曹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翌日,成遁。若海遗宏书,使刺成以自归,宏走长沙刺友,群盗解散。时方出师,若海以为:“为国家者,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因献平寇策。朝廷悉用之。其后,李宏曹成走死,湖湘遂安。金人奄至,太尉刘锜兵少,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毅然请行。金兵败去。累迁直秘阁,知江州。及经略中原朝廷议起之,若海已死。若海生平豁达高亮,深沉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高宗尝以片纸书若海名,谕张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会浚去国,不果召。
(明万历《歙县志·卷三·才猷》有删节)
注①粘罕:金兵将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掎金人之后 以:连词,表目的。
B.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 缒:追随
C.耻为世俗章句学 耻:以……为耻
D.因献平寇策 因:副词,于是,就。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汪若海谋略过人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②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
③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 ④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
⑤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⑥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汪若海未满二十岁就到京城游学,当他看到面对金兵的入侵,朝廷却采取割地求和政策时,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金兵包围了京城时,他提出了攻击金兵后方来解京城之围的策略。
B.当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以后,汪若海认为想要早日恢复中原,必须改变群龙无首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拥立康王为皇帝。
C.江夏军马李允文的部将张用、曹成、李宏、马友,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汪若海前往劝降,最终使得他们都归附朝廷。
D.文章通过“献解围京之计”、“袖书抗粘罕”、“规劝李允文”、“献策平寇”、“增援刘锜”、“为文立就”等方面的叙述,充分体现了汪若海有勇有谋、才思敏捷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3分)
(2)若海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4分)
(3)会浚去国,不果召。(3分)
参考答案
1.B(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
2.C(②③指无畏的勇气⑤指文学才华)
3.C
4.(1)如今却以东南之地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首,1分;脊,1分;反问句式,1分)(2)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谕,1分;示,1分;动,1分;倒装句式,1分)(3)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能被召见。(会,1分;去国,1分;召,1分)
【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未满二十岁就到京城去游学。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马上写出了相关文章。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向皇帝递交他的奏章,打算任命他为参谋,派到康王的麾下,结果没能实现。京城失守,汪若海写了一篇《麟书》献给皇上。等到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往北去,汪若海将书信藏在袖子里递到金将粘罕的面前,请求留下赵氏二帝。汪若海用绳子从城墙上逃出后,就到济州拜见康王,请求他早日登基,来谋划复兴大业。宋高宗马上商议,打算用张浚去镇守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推辞不就。不久因为抵触执政者而被罢职。江夏军马李允文拥兵数十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若海留给李宏一封信,让他劝曹成自动回来,李宏到长沙去劝说友人曹成,各处的叛军都自动解散。当时朝廷正打算出兵攻打金朝,汪若海认为作为统治者,应当变盗贼为国所用,不能失去英雄而使之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就献上平定草寇的计策。朝廷全都予以采纳。此后,李宏、曹成在逃窜的过程中死去,湖北湖南一带于是就安定了。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的军队不够,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毅然请求前往增援。金兵大败而归。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高宗曾经用纸片写上汪若海的名字,告诉张浚说“像这样的人才,你应当把他招收重用起来。” 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有被召见。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与微之书文言文翻译与微之书是白居易在经历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写的,各位,看看下面的与微之书文言文翻译吧!与微之书文言文翻译与元微之书四月十日夜
- 后汉书原文: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
-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 如何正确学习文言文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这是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平时学习、复习都应遵循。文言文的阅读
- 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3.渔人甚异之。(非常)(以之为异)
-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介绍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但客观上,因文言本身与现代白话相去甚远,且语言精练、内涵丰富,
- 宋书原文: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有异于众太祖问林子闻君小儿器质不凡甚欲相识林子令璞进见太祖奇璞应对谓林子曰:“此非常儿。”年十许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勋、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
- 《答吕医山人书》原文和翻译导语: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答吕医山人书》原文和翻译。希
- 文言文阅读《魏观》练习题及答案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
- 文言文《论衡卷十一谈天篇》的原文和译文原文: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
-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
-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翻译《司马错论伐蜀》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
- 原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n
-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
- 乘船文言文翻译答案导语: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乘船文言文翻译答案内容
- 《百家姓.薛》文言文的历史来源《百家姓?薛》作者:佚名历史来源「薛」源出;一 ;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奚仲居于薛(山东滕县),一度迁
- 《石崇与王桤争豪》文言文阅读石崇与王桤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
- 袁枚原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妄心【明】江盈科 见卵求夜,庄周以为早计,及观恒人之情,更有早计于庄周者。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