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0-04 13:33:00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閤,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B.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C.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D.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御史,设于秦时,职在御史大夫之下,行使举劾非法的职能。
B.封户,指的是皇帝给予立功者的殊荣,如千户侯,即享有千户的食邑,粮食与财产。
C.储君,分为王储与皇储两种,但在此指的是皇储,即皇位的继承人。
D.《传》,虽常代指《左传》,但本文指的是《论语》、《孝经》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陈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B.谏议大夫认为应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C.谏议大夫以“义”的道理,阐发出对于权利无限膨胀所致后果的感慨,并以此劝勉太宗,赏赐不能过度。
D.马周与谏议大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对于权利的任用与分配问题,给予了太宗皇帝不同的思考,都相应得到了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
(2)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
参考答案
10.(3分)A
11.(3分)D(在此指的还是《左传》)
12.(3分)A(马周并不是仅仅因为详尽叙述了封侯权利分配的问题,而得到太宗的赞赏。)
13.(10分)(1)从前魏武帝宠幸扶植陈思王,等到文帝即位后,对陈思王采取了监视禁闭的措施,让他进监狱当囚犯,这是因为先皇给他的恩赐太多,所以继位的君主惧怕于他。(“宠树”、“加恩”、“畏”,大意2分)
(2)宣帝也娇惯淮阳王,差点造成汉的衰败,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骄恣”、“几至”、“仅乃”,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汉、晋以来,所分封的诸王都因为所给的权势不合适,没有预先定好各自的地位,才会有灭亡的灾祸。君主大都很清楚这种情况,但沉溺于私爱,因而没有借鉴‘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的教训。现在诸王当中,有的过于受宠,我担心的不仅是他们倚仗宠爱而骄奢自大。从前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到文帝曹丕即位后,对陈思王监视禁闭,把他当成监狱里的囚犯,这是由于先皇加恩太多,继位的君主加倍提防他的缘故。这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反而害了他啊!而且皇帝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身封大国,食邑户数不少,衣食无愁,还需要什么呢?而且陛下每年还另外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全无规定限制。俗话说:‘穷了不用学节俭,富了不用学奢侈。’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如今陛下创业的目的,难道仅仅是处理安置现在的子弟吗?陛下现在应该制定长远的规章,让万世遵照执行。”疏奏呈上后,太宗相当赞赏,于是赏赐马周绢帛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因为每天供给魏王府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太子,于是向唐太宗进谏说:“古代圣人制定的礼义,是尊重嫡子,不重旁支的。作为太子,地位极其尊贵,日用的东西与钱财货物不加限制,跟君主没有什么两样。庶子地位低下,不得与太子一样享受同样多的俸禄,这也是用来防止嫌疑,以便根除祸乱的根源。可是古代的圣王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然后才制定国家法律。他们知道有国家,必然有亲疏贵贱,虽然一般人的子女也值得疼爱,但不得超过尊贵的太子,这种法体必须尊崇。如果不能确立各人的名分,就会造成应当亲近的人却被疏远,应当尊敬的人却被冷落的局面。这样,谄媚取巧之徒就会乘机兴风作浪,以个人恩怨危害国家,捕风捉影。臣希望陛下为国家制定明确的法令,颁布执行,让您的功勋流传千代,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陛下日理万机,或许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完美。我的职责是指正您的过失,不容许有沉默不言的时候。我发觉供奉给太子的东西比魏王还少,朝廷上下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觉得做得不妥。《左传》上说:“我听说爱孩子要用礼义来教导他。‘忠、孝、恭、俭’,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过去汉代窦太后和汉景帝不知道‘义’中所蕴涵的道理,于是娇宠梁孝王,封给他四十余座城池,封地达到方圆三百余里。梁孝王骄纵奢侈,大肆修建宫室,他的宫室四处可见,所费钱财更是数以万计,他出入都城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谁知他遇上不得意的事情,竟然发病而死。宣帝也娇惯淮阳王,差点造成汉的败落,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何况魏王年龄还小,涉世未深,我希望皇上经常用礼义加以训导,选择良师教他兴亡成败的道理,既接受礼义方面的教导,又接受文学方面的熏陶。这样既通过忠孝进行教育,又用道德礼义加以约束,必然能使他成为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的教化方法。”太宗听了他的话,十分赞许。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千轴不如一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
-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
- 文言文《咏雪》赏析《咏雪》是初中语文教材里的一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咏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这是一则千
- 史上最全的文言文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
- 苏轼原文:序: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
- 汉书原文: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
- 乌有先生历险记 &nb
- 隆中对文言文课后题答案《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隆中对文言文课
-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文言文练习题训练 文言文练习题训练读书佐酒(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
- 初中文言文的三步走学习法文言文一直是困扰初一学生语文学习的难题。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由小学没有文言文到初中接触文言文,在学习中抓不住学习的方
- 文言文庐山草堂记及习题庐山草堂记(节选)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
- 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 长孙俭,本名庆明,方正有操行,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太昌中,边方骚动,俭初假东夏州防城大
- 吕嘉传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
- 固百代之过客,岂神灵之亦然文言文赏析维乙未仲秋,清风始寒。瑶魄行空,太阴灵见。遂风而出,茫茫银汉。莹珠凝翘,蛩鸣苦蝉。长星貌繁,柳台影倩。湖
- 薛瑄原文: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
- 镜喻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然世
- 《七夕》文言文翻译导语: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在那样一个时代杨朴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文言文阅读训练【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