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伶官传序》文学知识点

《伶官传序》文学知识点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0-04 03:31:22 

标签:

伶官传序
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第二、三段
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1、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再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2、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
    ——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
4、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旨在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甄别人才,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
  • 甲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 文言文虚词“且”字介绍【且】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
  •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昔吾举进士,试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今吾
  • 《奇零草》的文言文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
  • 高邦佐自缢的文言文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进士,授寿光知县,招抚流移,为山东循良第一。入为户部主事,出守永平,升副使备兵天津,升
  •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 马中锡原文: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
  • 赵普文言文翻译简单《赵普》是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分享了《赵普》的简单翻译及阅读练习,欢迎阅读!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
  • 晋书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
  •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的知识点总结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
  • 卞兰原文:重阶连栋,必浊汝真。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闭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庙之铭,仲尼是遵。审慎汝口,
  • 五人墓碑记文言文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墓: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2、徒:慷慨得志之徒
  • 史记原文: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①,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
  • 郢人燕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
  • 北史原文:李贤字贤和,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因居北狄。大统末,以贤兄弟著勋,追赠司空公。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
  • 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 北齐书原文: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也。父终德,魏济阴内史,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元康颇涉文史,机敏有干用。魏正光五年,从尚书令李崇北伐
  • 小升初语文之文言文知识点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攻略(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
  • 读书要三到翻译文言文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杭州市萧山区提供:官网建设,代码优化,搜索引擎排名推广  大庆潜油电泵公司  淮北深创照明有限公司  龙岩德祥家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