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2-04 23:27:26 

标签: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 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而自己却在在后方留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哎!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刘怀肃传刘怀肃,彭城人,高祖从母兄也。家世贫窭,而躬耕好学。初为刘敬宣宁朔府司马,东征孙恩,有战功,又为龙骧司马、费令。闻高祖起义,弃县来奔
  • 《汉世老人》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1、《汉世老人》文言文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
  •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 陈情表的文言文译文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
  • 《易传》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译文大有,阴柔得尊位而居(九四爻与
  • 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 新唐书原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隐太子引为洗马。微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
  • 《旧唐书·裴耀卿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旧唐书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
  • 王荆公病喘文言文翻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荆公病喘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王荆公①病
  • 黄山游记钱谦益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
  • 文言文易错实词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清史稿》卷二六五)【寝】息,止【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以予之穷
  •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
  • 朱竹君先生传          &nbs
  •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 祭父文言文的文章祭父文言文的`文章维癸巳新启之年,晓春望朔之日,无可奈何之时,孝女生如夏花难禁失怙之痛,虔具清酌时馐之奠,致祭于先父之灵曰:
  •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及翻译本文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下面是《五柳
  • 战国策原文: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
  • 浮生六记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
  •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导读: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
  •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词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杭州市萧山区提供:官网建设,代码优化,搜索引擎排名推广  大庆潜油电泵公司  淮北深创照明有限公司  龙岩德祥家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