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樊逊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6-02 03:40:54
北齐书樊逊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属本州岛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岛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不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5分)
(2)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5分)
答案:
1.C
2.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3.D(原文没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依据。)
4.(1)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5分。“纠”“申”“孩”各1分,句意2分)
(2)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缺遗漏缺失的。(5分。“凡”“殆”“阙”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樊逊自小读书,常常受到兄长樊仲照顾。不久他自责地说:“我名义上是弟弟,难道接受安逸,能不感到惭愧吗?”想要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母亲冯氏对他说到:“你想要做小事吗?”他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一心钻研典籍,常在墙上书写“见贤思齐”四字,用来勉励自己。恰逢本州沦陷,寄居邺中,担任临漳小史。县令裴鉴为官清廉勤苦,所以出现了白雀等祥瑞之兆,樊逊写了十首《清德颂》呈上,裴鉴非常欣赏推重,提拔他做了主簿,并将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成了崔暹的宾客。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学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元旭看着樊逊说:“能否屈就吗?”樊逊答道:“我家不是名门,可不敢担任这样的重任。”天保元年,本州又征召举荐樊逊为秀才。天宝五年正月,皇上下诏书征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对答说:“今天的王公卿相,也许是上天授命,让他们去治理,他们有什么不顺从的。高官显职,只能授给才能出众的人。不要让反对谶术的桓谭,职位只做到郡丞;身负奇才的赵壹,最终仅为计掾。那么就会天下归心,贤愚知恩感德,品行端正的人离开又返回,由此说来,皇上可以问心无愧。”皇帝又问刑罚的宽严,他对答到:“皇帝您,天亮上朝,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英明君王的政治,一定要以礼乐教化为先,如果还有不顺从的,才用刑法条文,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安治,大道得以施行。”七年,皇帝下令让他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受尚书调遣一同参加校定。当时秘府中的书籍错误很多,樊逊就建议说:“据说,汉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完成每本书的校对,就上表章说:‘臣刘向的藏书,太史公的书,以及内外的书籍收集起来,将多个版本相互比照校对,这样后再定稿。’刘向的这些旧事,现在保存在府阁,假如要刊定群书,就一定得借助更多的版本。邢子才、魏收等都是藏书极多的人,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八年,皇上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官吏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
-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万历三十二
- 李贽《焚书》原文:郑子玄者[1],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颜、曾、思、孟[
- 秦观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
- 《宋史·杨亿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宋史·杨亿传》原文及翻译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
- 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
- 宋史原文:王大宝,字元龟,其先由温陵徙潮州。政和间,贡辟雍。建炎初,廷试第二,授南雄州教授。以禄不逮养,移病而归。 赵鼎谪潮,大宝
-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不尽人意,大多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整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能机械地背记
- 录鬼簿序文言文阅读练习录鬼簿序[元]钟嗣成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
- 《岳阳楼记》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
-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
- 杞人忧天的文言文及翻译杞人忧天文言文及翻译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 悯獐【清】侯方域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 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
- 桓南郡好猎文言文翻译《桓南郡好猎》本篇文言文是选自《世说新语》的《规箴(zhēn)门》的其中一篇。本文的内容是桓南郡好猎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
-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
- 误认文言文原文和翻译误认文言文的原文是怎么样的呢,大家想了解一下它的翻译吗?下面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误认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吧!误认原文卓茂①尝出
- 宋史原文:李熙靖,字子安,常州晋陵人,唐卫公德裕九世孙也。祖均、父公弼皆进士第。公弼,崇宁初通判潞州,以议三舍法不便,使者劾其沮格诏令,坐削
- 《小石城山记》原文.译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城西北。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
-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