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发布时间:2022-08-15 01:47:59
课文《小珊迪》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教材简说】
《小珊迪》(小语六年制七册)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全文可分两部分,从文章开头到“他死了”为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可采用变序讲读的方法
分析课文前,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第二部分,即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段共两句话,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全文:1.小珊迪饱受饥寒。2.小珊迪的美好品质。3.“我”深受感动。通过读,让学生体会:生前,小珊迪饱受饥寒,使人同情;死后,那美好的品质,令人赞叹。“不能不深受感动”,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小珊迪的故事,了解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和饱受饥寒的原因。
(二)分析故事,要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故事:这个故事叙述了什么事,可分几段,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样学生会理清故事的脉络。学生简述故事内容,教师伴以板书:
卖火柴(旅馆前)
送零钱(旅馆里)
爱弟弟(珊迪家)
(三)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在概括段意训练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中年级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能力过渡。故事的第一段,包含着两层因果关系:
1.因为小珊迪饱受饥寒,所以,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2.从小珊迪在卖火柴过程中的急切心情和恳求态度,使“我”认识到他是好孩子(即不是那种人)。这就是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至于从什么地方看出小珊迪饱受饥寒,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珊迪的外貌。这是形象思维。如果只注重形象思维训练,学生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反之,如果忽视对语言的分析,又容易脱离课文,失去感性认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故事的第二段,是叙述小珊迪的弟弟小利比到旅馆给“我”送零钱。小珊迪拿着“我”给他的一先令去换零钱,小利比并不在场。然而,小利比却较圆满地完成了哥哥交给的任务。那么,小珊迪在垂危之际,怎样嘱咐小利比,向小利比都交代哪些话呢?让学生思考后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会认识到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这也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贯穿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好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朗读训练。如故事的第一段,可以分角色朗读,故事开头让一个学生读。小珊迪和“我”的对话分别让两个学生读。朗读前要在明确人物身份、年龄、心理的基础上,确定人物的感情、语气、语调等。再如,小珊迪临死前挂念弟弟的话,要读出自言自语,要快慢有制,要倾注浓重的感情。既要突出小珊迪疼爱弟弟的美好纯洁心灵、善良品质,又体现小珊迪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反抗(这是客观的),让学生体会是冷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吞噬了诚实善良的小珊迪。
(五)要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按着事物发展有顺序的记叙。为了突出这个训练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这也是学习本课要着重进行的语言训练。要使全班学生都能复述故事,要把每一段内容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清楚,需要教师认真指导、严格训练,使学生既会简洁复述又会创造性详细复述。这项训练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不可掉以轻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课文《梅香正浓》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我自幼酷爱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秋瑾等中华民族英烈的诗文,也爱读有关他们事迹
-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
- 课文《小稻秧脱险记》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
- 课文《家》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鸟儿的家,是舒服的草窝。蜜蜂的家,是漂亮的房舍。鱼儿的家,是清清的小河。蜻蜓的家,
- 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收完白菜,老山羊把一车白菜送
- 课文《小雨》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重点学会”急、等、最、捆、束、麻”6个生字,理解“性急、
- 课文《郑板桥巧劝舅父》出自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小时候住在舅父家里。舅父家境贫寒,常常唉声叹气。一天
- 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出自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
- 课文《岳飞练字》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能正确、流利、有感
- 课文《和平鸽》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940年8月,希特勒 * 匪徒攻占了巴黎。一天,大画家毕加索忧虑地坐在画室里
- 课文《竹乡之歌》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二册新增的一首儿歌,编排在第十四单元《丁丁冬
- 课文《和时间赛跑》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
- 课文《为人民服务》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我们的 * 和 * 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
- 课文《他们自己爬出来了》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雨停了,火红的太阳出来了。母鸡走到院子里,看见小土坑里积了一汪水。她
- 课文《水乡行》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撸。鱼网作门帘,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榴
- 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
- 课文《当代神农氏》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1987年3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在法
-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
- 课文《小小发明家》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本次“口语交际”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二幅图是小朋友面对坏弃的雨伞想到将
- 课文《快乐的暑假》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将紧张锁在教室,我们背起满书包的憧憬,走出学校的严肃,走进暑假的活动。夏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