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07 21:57:22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乃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
B. 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
C. 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
D. 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徵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秀才为茂才,后世也有称秀才为茂才的情况。
C.太祖是古代对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死后给予的谥号,文中的太祖指曹操。
D.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叫屯田。农民耕种为民屯,士兵耕种为军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涣出身权贵之家,却清静守法,举动以礼。做军的功曹官,执法严明,郡中奸吏都吓得闻风丧胆,各自逃散。
B.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心系故主。
C.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曹操的器重。
D.袁涣做官谨慎小心,考虑成熟了才去实行。他外表看着温和柔弱,但是内心却颇能决断。因病去官,百姓依然念念不忘。
7.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5分)
②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5分)
参考答案
4.A(“唯德可以辱人”是“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 、D两项。“将军之言”是 “不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项。)
5.C(太祖是庙号)
6.B(“身在曹营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
7.①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兵”“征”各1分,大意3分)
②百姓安于入故土,不愿轻易迁徙,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事情就容易办到,违背他们就比较困难。(“安”“卒”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父亲叫袁滂,担任东汉司徒。当时诸公子的举动大多超越法度,但袁涣清静守法,一举一动皆符合礼数。郡守任命袁涣担任功曹之职,郡中的奸吏都自行离职。后来被公府征召,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升任侍御史。被授予谯县县令,未去上任。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为避难移居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袁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归附太祖。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故土,不愿轻易迁徙,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事情就容易办到,违背他们就比较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袁涣升任梁相,他经常告诫各县:“务必要抚恤鳏夫、寡妇、高龄老人,表彰孝顺的子孙和贞洁的妇女。常言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这个分寸全在于临事斟酌。现今虽然仍不太平,难以推广礼仪,然而这也在于我们怎么做了。”袁涣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颇能决断。后来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欧阳修原文:桑怿,开封雍丘人。岁凶,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
- 《狐假虎威》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 郭老仆死而葬于城北之金家桥,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曰:老仆名尚。十八岁事予祖太常公。方司徒公之少而应秀才试,以及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
-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
- 《常梦锡》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
- 牛僧孺原文:宝应①中,有元无有②者,尝以仲春末独行维扬③郊野。值日晚,风雨大至。时兵荒后,人户逃窜,入路旁空庄。须臾,霁止,斜月自出。无有憩
-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 高石门传[明]丘云霄世之慕旷达者皆谓嵇、阮诸贤得醉乡之乐,为能养其真以成其名,丘子曰:醉乡之徒,乃负其不羁以俯仰于时,不得直其志,乃托诸酒以
- 《宋史·潘慎修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完成4—7题。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父承祐,仕南唐,至刑部尚书致仕。慎修少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累
- 《艾子杂说》文言文及译文【原文】凿钟《艾子杂说》齐有二老臣,皆累朝宿儒大老,社稷倚重,一曰冢相,凡国之重事乃关预焉。一日,齐王下令迁都,有一
- 尚书度支郎中天章阁待制王公神道碑铭欧阳修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大名莘人。自唐同光初,公之皇曾祖鲁公举进士第一,显名当时,官至右拾遗,历晋、汉、
-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相关知识点一、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
- 文言文司马迁阅读答题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
- 网络环境下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 明史原文:刘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
-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
-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
- 北史原文: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
-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选段,并回答问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