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5-24 11:24:58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对于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以琢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高考语文文言文名句总结墙上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试问闲愁都几许
- 《邹孟轲母》文言文阅读练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
-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丁父丧,居东都。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无几,虢王
- 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也。少有胆干,性任侠……中兴元年,为益州刺史,仍为前军。元起进屯西平,季连始婴城自守①。时益州兵乱既久,
- 《吕蒙正不计人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麻叶洞天(十七日)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
-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1、通假字(例)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几为巡徼所陵迫
- 《薛奎识范镇》的文言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kuí〕守蜀,一见爱之,绾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
- 贾人背诺文言文翻译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人背诺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贾人背诺原文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
- 祭十二郎文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3.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 渔父文言文翻译导语: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
- 文言文练习:青霞先生文集序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痰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谜,徒之塞上。当是时
-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
- 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语文新课表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
- 司马光勤学文言文翻译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勤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
-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导语:实词和虚词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非常的频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文言文实
- 敝帚自珍文言文翻译“敝帚自珍”的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专项复习方法指导(一)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
- 文言文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
-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论语》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