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理解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5-16 13:48:45
文言文的理解
一、考点分析
文言文考点: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特殊句式)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120个),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
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1、文言文词的单音性:
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
璧有瑕,请指示王--玉璧有瑕疵,让让我指给大王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几千里,城池一百二十百座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如今想要按照从前的诸侯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治理现世百姓,和守株待兔没有两样。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教案《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之--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很多年,一辈子,一生)
"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好合;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饿(严重的饥饿,受死亡威胁--肚子饿)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困苦)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四、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五、感qing6*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qing6*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如此说来,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阅读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世说新语原文: 顾荣在洛一陽一,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 崔颢《黄鹤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阅读《黄鹤楼》选段,完成问题。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
- 畏鬼致盗文言文翻译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先不要着急回答,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故事,《畏鬼致盗》讲述了楚国人怕鬼,误把小偷当成鬼致家中失窃的故事,同
- 庆劭风俗通义原文: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
- 马说文言文复习资料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上有了伯
-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
- 阮籍不拘礼法《晋书》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阮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
- 苏辙原文: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
-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
- 浅谈文言文与政论写在前面的话:本来不想写文史的复习方法,因为那个太知识化了,学习过程也单纯,基本上没有技巧可言。我见过基础好的文科同学,根本
- 《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其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正公
- 汉书原文: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
- 高中文言文晁错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
- 虞初新志黄履庄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甲】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
- 高中文言文张巡传阅答案篇一:张巡传阅读答案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1)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
- 韩昌黎原文: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
- 初中文言文解题技巧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儿时侍父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观星象,辄了然于次舍运转大意。年二十七,师事竹冠道士倪观湖。值书之难读者,必欲求得
- 三国志原文: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
-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