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助解文言文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12:51:01
规则助解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题有难度,是因为我们古代词汇量少,且古人常常赋予今天看来词性单一的字以多种词性、多项功能,在句中充当多种成份。比如“师说”中的“师”这个字,在文中就有N种用法,这一点很容易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混淆。应对文言文翻译,理解是基础,得分的关键是翻译好采分点,而采分点大都涉及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因此,熟悉语言的运用法则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比照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来确定“谓语”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另外,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什么成份都能省略,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略。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
例:(天津卷)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此句中“条”和“上”两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条”和“上”这二个字在这里是作为动词用的。因为它们后面接了宾语“利弊”和“张公”。译文: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例:(新课标卷)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本句中“罪己”“规过”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正确翻译。这两个词表面上分析都不是动词,显然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既然文言文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那么这里必须要有两个字解释成动词,只要稍加琢磨,我们就都能够将这两个动词定位在“罪”与“规”。再用联想法与组词法,“归罪”“改正”这两个义项应该容易得出。译文: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二、判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看宾语前面是什么词性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山东卷)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此句中的“活”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此句中却带了宾语,因此肯定是词类活用。这个词在课文《鸿门宴》中也出现过:“项伯sha6*人,臣活之。”(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同学们只要牢记判断标准,对这个使动用法的翻译肯定不成问题。译文: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例:(江西卷)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此句中的“出”字也是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用它造句时是不带宾语的。但这里带了宾语“之”(截冠雄鸡),按上面所说语法规则,这就是使动用法,直译就是“使它出去”。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三、借助同位置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作者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天津卷)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此句中“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这个词考生容易理解为“失误、过失”;那么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译文: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例:(湖南卷)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这个句子看似简单,实则难度不小。首先这里的“木”“土”二个词涉及到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这一点可以由上文的语法规则(谓语前面的成份是状语)推断出来。其次这个句子中“颠”这个词有较大的难度。最好借助同位置推断这个方法。此句中“病”这个词就是现代汉语的意思“生病”,那么“颠”与它意思接近,再加上“木”是“树木”的意思,据此部分我们就能推测出它的意思为“跌落”。译文: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四、倒装句要调整语序,被动句要有“被”字
文言特殊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四种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此句中“见”是被动的标志,“见重”意为“被看重”。被谁看重呢?被当时的世人看重。因此这里的“当世”应该是修饰谓语动词“看重”的状语,位置应该在“看重”之前。译文: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例:(湖南卷)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中学课文《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学习时老师一定讲过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本句也是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例:(广东卷)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sha6*人者,富人陈氏也。
此句中“盖sha6*人者,富人陈氏也”有判断句的明显标志“者、也”,因此翻译时一定要译成“……是……”。译文: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sha6*人的是富人陈氏。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不断增强对采分点的敏感意识。另外,同学们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过程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切实掌握语法概念及句法运用规则,在做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数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新唐书原文: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 * 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
- 文言文《为学》的部分试题及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
- 犹须勤学文言文翻译犹须勤学一文是为了劝解他人勤奋学习。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犹须勤学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浏览。犹须勤学文言文自古明王圣帝,
-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
-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课中注释 ☆
- 三国志·魏书原文: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
- 世说新语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文言文翻译《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世说
-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
- 三国志霍峻等传文言文翻译《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
- 初中文言文细柳营阅读练习一、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时代人,伟大的()家,()家。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
- 宋史原文:李谷,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
- 韩公裔,字子扆,开封人。充康王府内知客。金兵犯京,王出使,公裔从行。渡河,将官刘浩、吴湛私斗,公裔谕之乃解。次磁州,军民戕奉使王云,随王车入
- 杜五郎传沈括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
-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哪些问题1 、有意识多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诵读、背诵可以增强语感,进而理解文意,同时也可以在写作用、引用,缘此,辨明字音,
- 崔骃传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
-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
-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 (
- 舍鼠【原文】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
- 桑悦原文: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予训课暇,辄憩其
- 搜神记汉董永原文: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2),与父居。肆力田亩(3),鹿车(4)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