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1-13 08:15:27
盘点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 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qing6*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qing6*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老师笔记《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 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 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 “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养鱼记【北宋】欧阳修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
-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
- 赵广不屈文言文翻译《赵广不屈》译文选于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其内容多为亲历、亲见、亲闻之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赵广不屈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借鉴
- 理想文言文名句高尚的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私的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文言文名句,希望对你
- 《进学解》文言文翻译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
-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
- 任末负笈从师文言文翻译导语: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下
- 柳永词二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nb
- 魏书原文:于栗磾,代人也。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登国中,拜冠军将军,假新安子。后与宁朔将军公孙兰领步骑二万,潜自太原从韩信故道开井陉关路,袭
- 《百家姓卫》文言文《百家姓卫》作者:佚名历史来源「卫」源出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广韵》云 。周
- 明史原文: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
-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
- 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蒙人遇虎》选自《郁离子》刘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原文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
- 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铁杵磨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
-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
- 《六龙韬农器》文言文作者:姜子牙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
-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
-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
- 苏轼《范增论》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范增论》原文
- 高二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归纳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仅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