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赏析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1-12 02:53:24 

标签: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赏析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sha6*人盈野;争城以战,sha6*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胡麻文言文《本草衍义》曰:“止是脂麻也”。《齐民要术》:胡麻,汉张骞从外国得胡麻子,今俗人呼为“乌麻”,非也。案今世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者
  • 《五代史宦者传论》由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所写,该文通过论述宦官制度的各种弊端说明君主应提高警惕,防止宦官作乱于内而导致国家衰亡的道理。该文也是
  • 游媚笔泉记姚 鼐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①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
  •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译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
  • 宋史原文:姚铉,字宝之,庐州合肥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潭州湘乡县,三迁殿中丞,通判简、宣、升三州。淳化五年,直史馆,侍宴
  •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
  • 文言文茂林的阅读习题茂林 阿城口渴死,恨不能咬近旁的树皮吮。好林子,一架山森森的引眼。不想再走,情愿将自己栽在这里,也绿绿的活个痛快。林子不
  • 三国志原文: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
  • 攻克文言文解词的方法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其实句子翻译也
  • 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望】埋怨、责怪【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
  • 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
  • 风声鹤唳文言文翻译风声鹤唳的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
  •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翻译《李泰伯传》出自《容斋随笔》中,这是一篇文言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李泰伯改字
  • 全祖望全祖望原文:公讳光绣,字圣月,晚号蛰庵。先生少负异才,随侍其父侨居硖石,因尽交浙西诸名士。是时社会方殷,四方豪杰俱游江、浙间,因尽交天
  • 文言文《战国策东周或为周最谓金投》原文及翻译原文: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
  • 宗世林为人文言文翻译宗世林,名承,生活于东汉末年与三国初期,这个人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也没什么大的`作为,所以《后汉书》《三国志》都没有他的
  •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 《三峡》文句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可见山长,“连山”“无缺”可见山多。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高低起伏。重岩叠嶂,隐
  • 诲侄等书元 稹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
  • 文言文阅读练习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杭州市萧山区提供:官网建设,代码优化,搜索引擎排名推广  大庆潜油电泵公司  淮北深创照明有限公司  龙岩德祥家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