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与余生书》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1-07-14 14:38:08
戴名世
原文: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 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 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 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 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 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 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 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 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 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 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馆②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 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 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 狱,不久病死狱中。
②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
译文/翻译: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 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zhi6*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 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 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 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 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 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 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 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昭烈称帝于巴蜀,帝 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 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 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 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 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 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 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 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被饥 寒交迫所困扰,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 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 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 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 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 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
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 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 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 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
戴名世《与余生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 魏禧大铁椎传文言文及翻译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
- 大龙湫记【元】李孝光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
- 书谢御史阅读文言文书谢御史【清】吴敏树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 * 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
- 四十二章经第一章文言文作者:佚名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
-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 * ,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
- 《凿壁偷光》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经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
- 权德舆,字载之。父皋,见《卓行传》。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韩洄黜陟河南,辟置幕府。复从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为判官。杜
- 元史原文: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丁内艰,未赴。改景州蓚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象,令社学祀事
- 明史原文:毛羽健,字芝田, * 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好言事,首劾杨维垣八大罪及阮大铖反覆变幻状,二人遂被斥。王师讨安邦
- 论积贮疏贾谊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
- 高中重点文言文翻译【文章导读】文言文翻译是高中必不可少的功课,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 高中重点文言文翻译 ,供您参考和借鉴。《荆轲刺秦王》1
- 清平乐 作者:辛弃疾 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
- 钟繇传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
-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帝少有奇节,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汉建安六年
-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
- 白雁落网文言文翻译太湖边上聚集着一群白雁,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找一块安全的地方集中过夜。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雁落网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
- 原文: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小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
-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
- 辛弃疾原文: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