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伊尹论》“办天下之大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05 01:12:25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狭小
B.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
C.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心情急切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循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草拂之而色变
B.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C.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莫敢以不正犯之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lun6*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3分)
夫 太 甲 之 废 天 下 未 尝 有 是 而 伊 尹 始 行 之 天 下 不 以 为 惊 以 臣 放君 天 下 不 以 为 僭 既 放 而 复 立 太 甲 不 以 为 专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3分)
(2)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4分)
参考答案
16. 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17.C(都是介词,解释为“在”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代词;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介词,用;介词,凭……的身份)
18.C(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
19.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3分 断对两处得1分,超过七处不得分)
20.(1)古代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
(句意正确1分,“高”1分,补出省略部分(跟一般人)1分。)
(2)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
(句意正确 1分,“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 共4分)
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草拂之而色变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士大夫之族 君何以知燕王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儒家的lun6*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4分)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3分)[来源:学.科.网]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3分)
参考答案
5.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6.D(都是介词,凭借。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对 。C、代词,他;代词,这。)
7.A
8.C(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
9.(1)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采分点:果、洁、忠信、未始,共4分)
(2)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采分点:不正、犯、宾语前置句,共3分)
(3)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采分点: “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共3分)
【附】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
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宋史原文: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甲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
-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A】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
- 元史原文: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至元十年,挟八骑适黄州,谒宋制置陈奕。奕使隶麾下,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从奕出降
-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
-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下面是关于《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
- 友情的文言文名句导语:友谊是精神的.融合,心灵的联姻,道德的纽结。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友情的文言文名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洞庭有归客
- 《强项令》文言文及其翻译《强项令》是一篇经典的高中教学文言文,它描写了一个不畏强权的县令,赞扬了勇敢以及为官的为民态度,下面是《强项令》文言
-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文言文阅读(11分)鱼我所欲也(节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 唐采八大家文钞原文:太学生何蕃,入大学者廿馀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
- 资治通鉴原文: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②,因命囚系,俟上
- 史记原文: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
- 窦俨字望之,幼能属文。既冠,举晋天福六年进士,辟滑州从事。府罢,授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出为天平军掌书记,以母忧去职。服除,拜左拾遗。开运中诸
- 刘开问说 刘开(清)字明东、方来 号孟涂 原文: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 《新唐书.唐兴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
- 《三峡郦道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二) (8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 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阅读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
-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整理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
- 《陈幼学字志行》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置屋千二百
